2025年8月14日,63名来自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、水产、食品与医药、石油与化工、师范学院,及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本硕学子,在6名教师带队下,跨越山海奔赴泰国东方大学(BuraphaUniversity),开启为期30天的海洋研学之旅。此次研学以“拓宽国际视野、提升专业素养、体验泰国风土人情与特色海洋文化”为核心,在学术探索与文化交融中,为学子们搭建起通往海洋世界的实践桥梁。
研学之旅的序幕,在泰国东方大学理学院(Faculty of Science)的欢迎仪式中拉开。泰方教师代表细致讲解行程:从课程学习,到实地调研,每一环节都紧扣“海洋”主题,兼顾专业深度与体验感,为研学定下了有序基调。
首站走进东芭乐园,感受泰国传统文化。在这里,学子们感受泰国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的魅力,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形式及人与动物的共生智慧,拓展跨文化认知视野。


接下来,在东方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,学子们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现实认知。繁育中心科学的水循环系统、精细化的投喂管理,让课本上的“生态养殖”具象化;水族馆中特色热带海洋生物的展示,拓宽海洋学专业视野,为今后专业领域的继续深造与科学研究积累实际经验。


在泰国农业大学KasetsartUniversitySiriracha渔业研究站,海大学子聆听“蟹卵孵化与蟹苗饲养”讲座,践行“人工放流”行动,深刻体验“这不仅是帮螃蟹‘添丁’,更是为了促进海洋生态平衡”。参与本次活动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感叹,“生态保护”从口号变为实践。


在东方大学的公共健康学院,学子们感受传统烹饪、水灯制作等文化特色文化的活动;在理学院,体验潮间带底栖生物采样与鉴定,实验室显微观察与鱼类解剖,酸奶发酵、食品凝胶工艺等系列科学实践活动;在教育学院,学子们化身“小老师”,为泰国学生讲解中文知识,实践中锻炼教学技能,也为中泰语言文化交流搭建桥梁;在工程学院,学子们践行了工程实训。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技能,深化了对专业的认知;此外,还走访当地海洋水产市场,调研海产品种类、产地、价格与加工方式等,认识了众多国内罕见的水产种类。




9月3日,研学团转赴东方大学庄他武里校区,首先体验了珠宝辨别与DIY课程,完成认知跃迁:从“辨价值”到“赋意义”。辨别课上,讲师用紫外灯照射红蓝宝石,一颗泛荧光、一颗无反应——“缅甸红宝石的‘针状包裹体’,才是价值关键。”这番话打破“颜值迷信”,教会大家用专业眼光看宝石“前世”;DIY环节,学子们手绘珐琅吊坠,把研学见闻与心意融入设计。这场学习最珍贵的收获,或许是建立了与珠宝的“双向对话”能力:既能理性辨别它的客观价值,也能感性赋予它专属意义,从此再看珠宝,眼中多了专业的标尺,更添了温度的刻度。
之后,在特色水果课堂,学子们品味自然与生活智慧,一场“味觉与认知盛宴”开启,从生长环境讲到果食文化:“蛇皮果只长在海拔300-600米山林,焦糖味是热带阳光的馈赠;龙宫果酸甜口感藏着中部湿润气候。”学子们边品尝边记录,原来每颗果实都是地域生态与生活智慧的结晶。
在珊瑚主题讲座上,泰方教授用图片展示珊瑚多样性:造礁珊瑚似树枝,非造礁珊瑚如蘑菇,红黄蓝紫交织成“海底花园”。但人类活动,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珊瑚白化,让学子们陷入了思考:倾听海洋之声,守护蓝色家园,重任在身。
红树林湿地的考察,让大家近距离认识“海岸卫士”。空中鹭鸟、水中弹涂鱼、泥滩招潮蟹构成生机画卷,泰方老师指着根系介绍:“呼吸根助其吸氧,胎生苗掉落后可直接扎根,这是适应潮间带的智慧。”据悉,这片红树林每年固定大量二氧化碳,为数百种生物提供栖息地,是维系近海生态平衡的关键纽带。这次考察让学子们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,未来,将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助力红树林保护,也希望更多人能看见这片 “海上森林” 的价值,共同守护地球的蓝色屏障。


此次泰国海洋研学之旅,海大学子们拓宽国际视野、提升专业素养,更种下“逐梦深蓝、守护海洋”的种子,为后续中泰友好在青年间的传承筑牢了坚实基础。未来,学子们将带着收获与思考,在海洋科研、生态保护、国际合作交流的道路上坚定前行,用青春力量为我国海洋事业添砖加瓦。